在“暖城”鄂尔多斯这片充满创新活力与发展机遇的热土上,开云中国Kaiyun作为全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如同一座璀璨的灯塔,以高层次人才为强劲引擎,全力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扎根能源之都,铸就应用型教育标杆
学校诞生于国家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蓬勃浪潮之中,2015年,乘着教育资源整合的东风,由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等优质资源汇聚而成,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
秉承“知行合一 笃学致用”的校训,学校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聚焦能源化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国家与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开设29个本科专业,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成的大飞机学院等特色学科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空间,更成为培养航空航天领域专业人才的摇篮,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国家航空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2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表现优异,以出色的成绩跻身全国本科高校前40%,这一成就标志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也使其成为内蒙古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当之无愧的先锋力量,在全区高校中树立了应用型教育的典范。
筑巢引凤,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学校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精准聚焦能源化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多管齐下打造人才“引育留用”暖生态。近三年,学校广纳贤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25名,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实作教员5名,正高级职称银龄教师11名,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2025年,学校投入人才专项经费7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安家补贴和岗位特聘补贴(首批1975万元已发放,384万元即将兑现),4000万元用于科研启动经费,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强劲支撑。
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676人,其中专任教师455人,这支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 38.24%,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 38.58%。更令人瞩目的是,师资队伍中汇聚了中国工程院特聘院士1人、自治区级人才10余人、市级人才65人,他们不仅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在科研领域勇挑重担,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项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教共融,搭建协同创新大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目前,已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能源材料实验室等12个校企联合平台,这些平台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生产的实践环境,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学校与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等机构建立“技术攻关联合体”,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授共同指导项目化教学,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学校已为本地企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2300余名,这些人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迅速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也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维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五轴协同”党建工作法,构建起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实践五维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党建工作中,学校建成4个市级“坚强堡垒党支部”示范点,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领航计划”,通过企业挂职、研修访学、教学竞赛三维培养机制,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近年来,助力教师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7 项,并且获评自治区高校样板支部1个,更有1个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学校在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校共生,激活成果转化动力源
立足鄂尔多斯国家现代能源化工基地的定位,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在煤基新材料、氢能储能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9项,获批专利83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更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伊泰集团、奇瑞汽车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技术成果在这些企业的转化率达62%。例如,在煤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氢能储能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城校共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校正以令人瞩目的“应院速度”,践行着“应城之需”的使命。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咬合,学校正书写着中国北疆应用型高校的奋进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成为一颗闪耀在北疆大地的教育明珠。